明末大军阀 第466节(2 / 2)
只是三个月的时间,让刘衍有些犯难,时间不够用啊!
朝鲜哪怕再积贫积弱,那也是人口千万、兵甲数十万的国家。虽然此时没有什么“东亚怪物房”之类的说法,而且此时的西方战力也已经超过东亚其余各国很多了,但是像朝鲜这样的国家放在世界上,除了大明、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这样的当世顶尖强国之外,朝鲜国也依然算是“地区性列强”。
对付这样的敌国,哪怕明军有数十万精锐,三个月的时间也难以结束战事。
此时刘衍也感到有些棘手,苦思冥想之后,也只想到了一个“以战养战”的办法,才有可能延长一下明军作战的时间。当然,前提是朝鲜各地能够搜刮出钱粮来,如果此时的朝鲜是真真正正的一穷二白,那刘衍也只能在三个月内结束战事,不管此战目标是否达到。
“先不管了,先将所有的准备工作做好。”
此时刘衍打定主意,不管如何,朝鲜国都是必须要打的,至于打到哪个程度,刘衍经过深思熟虑,也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朝鲜国是一个深受华夏影响的国家,虽然人种与汉人无限的接近,可是其本身的文明程度也很高,对于这样的国家灭掉很轻松,可是要消化其人口,却是非常不容易的,明军不可能像处置满人、蒙古人那样,直接杀了了事。
所以刘衍开始转变想法,三个月的时间也许不足以让明军彻底吞并朝鲜,可是用来击败朝鲜,逼迫朝鲜签订城下之盟,在割地赔款之后,重新变成大明帝国的孝子贤孙,时间上还是足够的!
而且这样做的阻力也是最小的,毕竟被华夏国度击败,并且称臣纳贡,对于朝鲜、日本这样的国家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并不被视为耻辱。
甚至刘衍在后世还曾看到过一段话,意思大概是这样的:别看后世的韩国、日本、菲律宾、越南等过处处跟中国作对,甚至一有机会,就要置中国于死地。
可如果有一天中国突然消失不见了,那韩国、日本、菲律宾、越南等国家全都会跳出来,摇身一变成为华夏的孝子贤孙,争相证明自己才是华夏的正统传承者,恨不得给华夏殉葬以表达忠诚,来继承华夏的千年遗产和荣耀!
这个道理对于如今这个时代的朝鲜王国也是说得通的,毕竟对于朝鲜国这样习惯于“事大”的国家来说,给大明帝国当狗,总好过给满清鞑子当狗。
于是刘衍在调整好对朝鲜的攻略思路之后,便开始着手调整了自己拟定的出兵方略。
三天之后,也就是九月十九日,刘衍将自己拟定的出兵方略整理好,派快马送往京城,交由内阁审议通过,并呈报崇祯帝朱批。
当然,这些也只是走流程而已,如今在大明帝国,内阁首辅刘衍已经是整个帝国的实际掌舵人,对于刘衍拟定的方略,不管是内阁还是崇祯帝,都不会加以批驳。
最多是内阁众人会帮着刘衍查缺补漏,以便更好是运转执行下去。
九月底,崇祯帝将刘衍出兵朝鲜的方略批红准奏,同时,财政部岳明派出大批民夫,将出征朝鲜的大军所需钱粮运抵天津卫港口。
此时在天津卫的港口内外已经聚集了大批的海船,还有北洋舰队第四支队的战舰,参将郑彩站在支队的旗舰上,正朝着港口上眺望,手中的千里镜已经举着有一阵了。
“乖乖,这次护送的任务还真是重大啊,竟然要运送这么多的钱粮补给!”
郑彩在接到护送任务的时候,已经听北洋舰队总兵官施大瑄说起过,运输舰队要运送的是征讨朝鲜大军的所有钱粮,让郑彩上心一些,千万不能出任何差错。
此时望着港口上堆积如山的各种物资,郑彩心中的压力也大了不少。
“朝鲜啊?”
当初郑彩跟着郑芝龙南征北战,打下郑家的一番基业的时候,也曾跟朝鲜人打过交道。
在郑彩看来,朝鲜人心胸狭窄、立场动摇,用老百姓的俗话讲,朝鲜人就是气人有笑人无,而且见识浅薄,有一种迷之自信,本来就是“战五渣”,却要摆出一副谁都看不起的样子,真要到了动手的时候,朝鲜人就一定是被暴打的一方!
“对付朝鲜国,还需要阁老亲自挂帅出征?”
郑彩摇头说道:“甚至不用调动国防军各部,只需要我北洋舰队出战,就能将朝鲜国打得跪地求饶了!”
郑彩这边还在心里暗暗想着,前方的大批运输船便已经装载完毕,开始在港口人员的指挥下,有序的向外海方向航行。
同时,又有不少的空载运输船依次进入港口,准备继续装载各种物资。
郑彩见状,便大声说道:“第一、第二分队起航,先护送这批运输船到外海去等待!”
“是!”
随后旗舰上便升起了各色的号旗,号角声也随之响起。
直到当日的下午时分,所有的物资才全部装载完毕,郑彩率领北洋舰队开始扬帆启程,将大批的物资送往辽东。
第六百六十九章 入朝准备
“朝鲜”一词本为东方古国的国名,高丽王朝开始将本国与“朝鲜”挂钩,并成为其别称。如高丽后期李承休所作《帝王韵纪》中如此介绍本国:“辽东别有一乾坤,斗与中朝区以分。洪涛万顷围三面,于北有陵连如线。中方千里是朝鲜,江山形胜名敷天。耕田凿井礼义家,华人题作小中华。”
后明太祖朱元璋在赐高丽的诏书中写道:“咨尔高丽国王王颛,世守朝鲜……”。
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自立为王,将所拟国号方案“朝鲜”(箕子所建古国名)、“和宁”(李成桂诞生之地)上奏明太祖朱元璋裁定,朱元璋选取新国号为“朝鲜”,理由是:“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美,且其来远,可以本其名而祖之。体天牧民,永昌后嗣。”
李成桂遂于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十五日钦奉明朝圣旨,定国号为朝鲜。自此,只要是在庄重场合下,朝鲜小朝廷都会冠以上国名号作为全称,如“有明朝鲜国”。自从李成桂建立朝鲜王国后,就确立了对明朝事大的基本国策。
朝鲜王朝的官职和官衔称为两班,等级由正一品到从九品,共计九品十八级。其中,正三品分正三品堂上和正三品堂下。正一品至正三品堂上称为堂上官。正三品堂下到正七品称为堂下官或参上官。正七品以下为参下官。
武将制度,大将为一品,副将、参将从二品,正领、副领、参领、正尉从三品,副尉、参尉从六品,正校、副校、参校另外决定。
在朝鲜国王下面,有辅佐机关——议政府,其首领为“领议政”,俗称“领相”。领议政之下为左右议政,俗称“左相”和“右相”,与领议政同为正一品。再下为从一品左右赞成、正二品左右参赞。再下有正四品舍人、正五品检详、正八品司录。议政府之下有六曹(吏、户、礼、兵、刑、工),相当于同时期明朝的六部。
朝鲜的地方行政分八道,朝鲜八道辖境自永乐十五年以后基本稳定,仅局部有所变迁。道下为大都护府、牧、都护府、郡、县。
朝鲜王朝实行文人治军和兵将分离制度,无定将、无定卒,类似轮流服役的预备役军队,而非常备军。
朝鲜建国前期军备充足,规模最大时有军队近十五万人,全都是职业兵卒,战斗力很可观。
朝鲜的军事制度以五卫制为主,军队分为五卫:义兴卫(中卫)、龙骧卫(左卫)、虎贲卫(右卫)、忠佐卫(前卫)和忠武卫(后卫)。
在中央设兵曹和五卫都总府统一掌管军政和军令,这一点基本上就是在仿效大明的五军都督府制度了。平时,五卫轮流承担宫禁警卫任务;战时,五卫赴前线作战。五卫制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所属人员平时为农民,战时为士兵,士兵所需衣食兵器等物资全部自给自足,国家没有养兵的财政负担。
只不过到了后来壬辰倭乱之时,朝鲜国内承平日久,武备松弛,“人不知兵”。丙子虏乱时期,朝鲜君臣求和之切,军队更是毫无斗志,各路勤王军队也被清军击败。
朝鲜中期已经到了军备废弛的地步,为了提高军力,朝鲜君臣购得戚继光《纪效新书》,成立训练都监,训练都监成为朝鲜王朝后期三百年最重要的军队建制,开启了朝鲜军队职业化的道路。
最新章节请到hxzhai. c om免费观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