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霸万朝开局获得赵云模板 第751节(2 / 2)

加入书签

在原世界的历史中,刘秀之所以能成就大业,最关键也最重要的节点,便是昆阳大战。

在昆阳大战之前,刘秀只是他兄长麾下的一员大将,而昆阳大战之后,他变成了名震天下的名将。

有了这样的名声为基础,刘秀匹马北上河北的时候,才有那么多的人杰弃官追随,到了河北之后,又有吴汉耿弇等人主动来投……

而昆阳大战取胜的关键,便是那流传后世的天降陨石了……

在刘秀夺取天下之前,便有传言“刘秀当有天下”,新朝的国师还改名刘秀,等后来陨石天降,刘秀崛起后,这便成了刘秀得到天命的映照。

刘秀在原世界最出名的外号,也和陨石有关……

所以刘秀降临神州世界后,世界本源便根据他在虚幻万界的虚身,凝聚了一个堪称逆天的天赋。

刘秀只要以两万精兵摆下大阵,再消耗自身的生命本源和气数,就能真的从虚空召唤陨石,以天降陨石来轰击敌军……

这样的天赋能力,只要施展出来,就有极大的机会重创敌军,赢得一场惊天大胜。

当然,这么逆天的能力有着巨大的代价。

在神州世界,有嬴政、刘彻、李世民这些绝代天骄,刘秀不再是原世界的天命之子,没有了天命,刘秀施展这种能力,自身的寿元和气数至少要消散六成。

自身没了气数,刘秀就很难再坐稳皇位了……古人云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没了当皇帝的气运,强行在位只会害人害己。

“陛下,万万不可啊!夏军虽然强大,但我们也并非没有还手之力,末将宁愿战死沙场,有死而已,万万不可自断气数!”

吴汉明白刘秀的打算后,屁股像是着了火,不顾丝毫仪态的跳起来大声反对。

他已经习惯在刘秀麾下效力,并且如刘秀这样和臣子善始善终的开国君主世上少有,吴汉从没有想过自己有离开刘秀的一天。

邓禹脸色如水,眉头紧皱,很显然也不同意刘秀这么做。

若是代价能承受也就罢了,但这样的牺牲……不要说是他们,即便群臣也很难接受。

刘秀见状,同样起身走到两人身旁,拍了拍他们的肩膀。

“你们的心意朕都明白……不过今时不同往日,还记得当年我等起兵的目的么?当初我等起兵,为的是兴复汉室。”

“如今武帝坐镇关中,刘备占据巴蜀,我汉室江山并未失去。我等当年起兵的目的已经达到。”

“朕曾听人说,大汉想要在一统天下,就要三汉合一,朕以为,此言很有道理。”

“我朝三面环敌,形势恶劣,朕即便付出代价击退当前夏军,等夏军卷土重来后,洛阳依旧会面临危局……”

“天意已不在我,既然如此,朕也不必强求,还不如和武帝合力,东西两汉先行合一扫平关中!届时关中巴蜀再行合一,大汉便再也无惧任何敌手!”

“若能如此,朕愿意放弃皇位。”

刘秀内心深处当然不愿意放弃皇位,如果从未拥有过也就罢了,享受过一言九鼎的滔天权势,谁能甘愿放弃?

若是换成刘彻,他宁愿死也不会放弃手中大权,相比之下,刘秀更能权衡利弊。

原世界,为了兴复汉室一统天下,刘秀甚至能指水为誓放过自己的杀兄仇人,如今为何大汉江山,他也愿意牺牲自身。

不只是刘秀,占据巴蜀的刘备,当年起兵的最大愿望也是为了重振汉室……他们都是汉室子孙,三汉合一,比历史上所谓的三晋合一更容易实现。

第52章 决心、陨星

邓禹、吴汉的神色随着刘秀的话而不断变化。

刘秀说的其实很有道理,三汉同出一源,只要有其中一家愿意做出牺牲和表率,就有很大的几率促成合一。

而历史上的三晋合一,纯粹是赵魏韩三国面临秦国的巨大威胁,有不少人想着重组当初称霸春秋的晋国。

但三国的君主原本是晋国的卿,他们的姓氏都不一样,若是合一,他们的宗庙社稷该怎么办?

为了合一而失去君主之位,那和被秦国攻灭有什么区别?所以三晋合一嘴上叫的凶,想要真的实行却没有土壤。

神州世界的三汉不一样,他们是真的同出一源,

刘秀若是愿意放弃君主的位置,东汉王朝的文臣武将,融入西汉根本没有多少阻碍。

以汉武帝刘彻的心胸,绝对会把东汉的众多名臣大将和自己麾下的臣子一视同仁。

“三汉合一,臣等也不反对,只是这样的话,陛下的牺牲太大了!”

邓禹沉默了片刻,才开口说道。

他和刘秀的关系十分亲近,刘秀在洛阳求学的时候,他们还是同学,再加上同乡的原因,两人很早就结下了情谊。

这也是刘秀原历史中明知道邓禹领兵能力不怎么样,还愿意给他机会统帅大军的主要原因。

此时邓禹有什么话,也直接说了。此时他和刘秀不仅是君臣,还是兄弟。

“形势如此,若非迫不得已,朕又何曾想做这样的牺牲呢!”

刘秀微微感叹。

东汉王朝如今东南两处面临夏军威胁,后方洛阳也不不稳,刘秀就算要撤兵选择和西汉融合,也要先挫一挫敌军的士气,为东汉接下来的举动争取一定时间。

还有,既然东汉要和西汉融合,刘秀愿意退位,那么消耗寿元的气运……除了寿元暂时无法弥补外,气运的消耗也算是物尽其用。

气运消耗不得不退位,变成早晚要退位不如利用自身的气数施展秘法做最后一搏。

若是从这方面来看,刘秀所付出的代价也没有那么大。

最新章节请到hxzhai. c om免费观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