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第338节(2 / 2)

加入书签

其中,主管农经司的发改委副主任胡其远是坚定的“挺嘉谷派”。

他手执草案扫视全场:“……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一手培育出‘嘉豆13号’的嘉谷,对于我国大豆产业未来的构想。第一,他们希望国家规划好大豆产区布局,在东北春大豆区、黄淮海流域夏大豆区以及长江流域春夏大豆区划分出食用大豆区和高油大豆区,以实现专业化生产;第二,通过大力组建农民合作社,推动土地流转,实行大豆规模化种植;第三,他们请求中央、银行在政策上向大豆种植合作社倾斜,同时鼓励国内大豆加工商优先采购国产大豆……”

“因此,不管是基于嘉谷的构想,还是基于嘉谷的组织动员能力,我都建议由嘉谷来主导‘嘉豆13号’的全国推广工作。”胡其远态度明确道。

“你这是想在大豆产业中同时全面推广规模化经营吧。”下面有人忍不住反驳了,赞同声同时响起——让嘉谷主导“嘉豆13号”的全国推广,基本上可以说是将国产大豆产业交到嘉谷手上了。

现场无论是那个部门的代表,都是能影响部级立法的天之骄子。对于这样一群天之骄子来说,要他们集体赞同某个人是非常困难的。

更何况,这其中还关乎着当代中国农业转型的“派别争论”。乐

农业规模经营之争、农业资本深化之争、农业技术选择之争和农地制度变迁之争,可被称为当代中国农业转型具有代表性的“四大争论”。

后两者暂且不提,前两者在“嘉豆13号”的推广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很显然,嘉谷是认为,国产大豆的小农经营与现代农业要求背道而驰,“嘉豆13号”一出,国产大豆具备了全面发展规模种植的条件。

出言反对的人则认为,小农经济在中国的存在具有历史和现实双重合理性,中国应支持小规模农业生产而非推动农业规模化。

两派观点都有相应的立论基础,其旷日持久的交锋难解难分,因此胡其远早有准备。

他侃侃而谈道:“大家都应该认识到,我国农业效率不高,竞争力不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农业经营的土地规模过小,制约了农业效率的提高。”

“我们现在农产品的成本绝大多数都比国际市场高,比如说粮、棉、油、糖、肉、奶,这都是老百姓生活不可离开的产品。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产不出来,而是产出来的比人家成本高得多,就给了国际农产品进入我国的机会,压缩了我国农产品的利润空间。”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的大宗农产品中,玉米、食糖、牛羊肉等产品的成本与国外的差距都在拉大,只有水稻、大豆和奶类的差距在缩小,为什么?最直观的原因,就是这三者都因为有嘉谷的参与,实现大范围的规模化经营,从而将平均生产成本拉了下来。”

下面又有人开口了:“你这只考虑农业的效率和农产品的竞争力,不考虑农民的出路在哪里?规模化就意味着强行让农民离开土地,他找不到更好的就业,不能获得更好的收入,那是要出大问题的。你想过依赖于大豆种植这个产业的农民怎么办吗?”

“按照嘉谷的方案,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式,能为满足新需求创造新路径。”胡其远说得很自然。

“你这不是对嘉谷资本的迷信吗?”有人按捺不住地讽刺道。

其实,无论是否认同农业规模化,但基本都不会否认农业资本化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农业资本深化之争,也不在于农业是否需要资本深化,而在于进入农业的资本“从哪里来”的问题。

说白了,就是对于农户通过积累或借贷的自有资本,或者政府部门所拥有的资本,譬如补贴等,他们就认为是无害的。但是像嘉谷这样的“工商资本”下乡,农民总是处于弱势地位,谁知道哪一天就会形成利益勾结?

胡其远则表示毫无压力:“但你们不可否认,嘉谷资本下乡后,带来的是‘规模经济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和‘社会组织效应’三大正面效应。作为弱者的农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了不菲收益,同时依靠培训、专业得到妥善安置;而农业通过嘉谷资本驱动,也实现技术升级……”

归根到底,嘉谷的所作所为以及显眼的成绩,才给了胡其远这样的“嘉谷系”发力的底气。

可以说,嘉谷狂飙突进的一路上,在中央部委也拥有了不少支持者。尤其是赞同农业规模化经营,赞同工商资本下乡改造农业的“派别”,天然的就是“嘉谷系”。

这种基于理念上的认同,也让嘉谷更容易获得政府的支持。

譬如眼下。

胡其远面向压阵的领导,诚恳地提出建议:“我承认,无论是农业规模化,还是资本下乡,也有不少消极作用,但我认为这都是可以通过相应的措施加以化解的。正因为如此,不如趁着推广‘嘉豆13号’重整国产大豆产业的时机,将嘉谷作为一个大的试点,而不是因噎废食……”

就胡其远发改委副主任的级别而言,他的领导,对于今天的议题几乎可以一言而定。

所以,当他看到领导微微点头的时候,心里不禁暗喜。

他希望抓住这次的机会,为自己,也为中国大豆产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而嘉谷,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是最靠谱的“奠基者”。

……

第600章 要打翻身仗

在黑省大豆新品种推广大局已定之后,齐政回到了首都,并频繁出入于各部委之间。

他手中的“嘉豆13号”,是好东西,也势必不能敝帚自珍,但他更不希望浪费了这个品种的潜力。

大豆属于土地密集型农作物,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种植。

以国内现在非国营非嘉谷体系的大豆种植者来说,几十亩大豆可能要分成五六块种植,而且,一亩地里可能有几个大豆品种,混种混收现象严重,既不能保证质量,也不能保证产量。

这不是农民重不重视的问题,而是受经营规模、机械不配套、技术使用不规范等因素限制,一些增产效果明显的先进技术根本无法大范围、规模化应用。

问题是,不趁着现在美国、巴西等大豆主产国还没反应过来,赶紧充分发挥“嘉豆13号”的高产潜力,让国产大豆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还等什么时候?

所以齐政需要胡其远这些政府中的“嘉谷派”帮忙进行游说和推动,让嘉谷来主导国产大豆的“翻身仗”。

现在看来,很有希望。

国内的主粮要基本自足,18亿亩的耕地红线有15亿亩要种大田主粮,也就是说只有3亿亩的腾挪空间,而这3亿亩也被安排得紧紧的,13亿人的蔬菜瓜果,也是天量。

换句话说,中国大豆产业要想崛起,想增加多少种植面积来实现是不可能的。只能在现有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提高生产力,才是国产大豆的唯一出路。

要不然,“嘉豆13号”的出现也不会让国人这么欢欣鼓舞了。

即使是这样,也只能说是降低大豆对进口的依赖,而不是说完全自给自足——没有必要,也不敢奢望,无论是齐政,还是政府。

除了“嘉豆13号”是由嘉谷培育出来之外,齐政有信心打动政府的另一个战绩,就是嘉谷在农村基层的动员组织能力。

在齐政推动政策出台的时候,公司也不是干等着。譬如要对“嘉豆13号”的种子、特种根瘤菌菌株进行提前储备,譬如……组建更多的大豆合作社。

嘉谷农业的负责人谢开济一面安排手下人启动大豆合作社组建工作,一面前往首都分部,向齐政报告情况。

最新章节请到hxzhai. c om免费观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