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替战友找出路(1 / 2)

加入书签

三个中转站的负责人,以及司机、搬运工、装卸工等方面,可以交给退伍军人来干,但是每个中转站的会计、办公室的行政人员,肯定得自己招聘。

这些工作比较少专业,不能随便找人应付。

接下来几天,谢秀文一直在总公司,和戴传信商量运输公司的筹建问题。

最后定下初步计划,分别在三座城市的交通便利地区,租下三块地方作为公司分部和中转站,建筑面积暂定为一千平方左右。

为了便于扩建,最好选择在老工业区或者周围空地比较多的未开发地方,靠近城郊也没关系。

至于管理人员,同样交给办公室去招聘。

等李晓华的战友来了,面试完成后再统一培训,并安排具体的工作岗位。

虽然相信他不会乱找人来应付自己,不过站的立场不同,看人的眼光也会不一样。

如果他招来的人,各方面确实不错,就尽量给他们机会。

否则就从招来的人员中选择合适的人,去三个地方担任管理人员。

十天后,一共来了二十多位退伍或者转业军人,年纪最大的三十五岁,最小的只有二十三岁。

把他们全部叫到会议室那边,见他们一个个昂首挺胸,保持着军人的仪态,倒是对李晓华刮目相看。

看来他们回家后,并没有放松自己,依然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他们会有这样的表现,说明李晓华眼光确实很厉害。

一个人素质怎么样?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他的素质一般般,是不可能跟这么多优秀军人交朋友的。

以此推断,他在部队九年,确实没有浪费时间。

不但为人处事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还具备了识人用人的能力。

和每个人简单交流了几句后,为了更好地了解他们,让每个人都有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谢秀文让办公室拿来纸笔,现场给大家出了一些题目,并要求他们现在就用笔作答。

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一个人的文化程度,代表不了什么。

有的人小学毕业,到部队后努力上进,不断学习新知识,那他现在的实际知识水平,不会比大学生差多少。

同样地,有的人高中毕业后去了部队,如果仗着自己学历高,不再充电,那他以前学的那些书本知识,肯定满足不了自己的用人标准。

而且运输公司这边,需要的是有很强临机应变能力的管理人员,文绉绉的书生是无法胜任这样工作的。

李晓华坐在谢秀文身边,暗暗观察大家的反应。

别看他和张爱凤在外人面前表现得非常低调,让人误以为他是个不善于思考的人。

实际上从谢秀文开第一家店起,夫妻俩就通过信件,一直在探讨她的做法。

一开始两人都以为她胆子比较大,先是建面包窑,用手工做面包卖。

赚了一些钱后,马上放弃走街串巷,开始投资开店。

要知道大多数农村女孩子,面临这种情况时,首先考虑的是买些家用电器,改善生活,而不是把赚来的钱,全部投资出去。

毕竟开店是有风险的,还不如原来那样来得安稳。

最新章节请到hxzhai. c om免费观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